化学工程学院前身是杭州化工学校化工科,始建于1953年,是我国较早创建化工学科和专业的学院,其历史可追溯至1910年浙江工业大学前身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时期。中国化工教育创始人李寿恒先生曾任学科带头人。学校更名浙江工业大学以来,学院历经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20137月更名为化学工程学院。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安全工程4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各1个,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1个。历经70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我国化学工业高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外化学工程学术界和产业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30人,专职研究人员近50人;其中正高职72人、副高职10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8人,现有博士生导师73人,硕士生导师180人。学院拥有两院院士4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20余人、省部级人才70余人,已形成以院士领衔,以省特级专家、长江、杰青、国家万人、百千万、国家突贡专家等为核心,以国家优青、国家级引才计划等中青年学术人才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已连续年获得(海外)优青资助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3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1400人,硕士研究生17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人。办学以来,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万余人,涌现了徐光宪、干福熹、汪猷、周光耀、郑裕国5位院士等杰出科学家和新安化工、华海药业、浙江医药、海正药业、巨化集团等一大批化工类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总裁),奠定了浙江省精细化工特别是医药化工、农药化工行业发展的基础,为我国特别是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催化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业催化博士点是浙江省属高校中第一个获得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一流(登峰)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新突破;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千分之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4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2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获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22门。学院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

学院建有省部共建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筹)1个,能源材料及应用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是国家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并作为牵头(或核心)单位建设省重点技术创新团队5个;拥有各类仪器设备价值近5亿元,科研和教学实验用房近5万平方米。学院以化工领域科技创新与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应国家不同发展时期的战略急需,聚焦重大基础化工、合成化工、化工装备等领域,围绕分子化学工程、绿色催化技术、化工过程装备三大研究方向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在合成氨催化剂、精细/专有化学品(医药、农药、含氟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分离与过程装备(膜、超重力、塔器等)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学院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重点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年到款经费超亿元,年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年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在工业催化剂创制和绿色合成集成技术领域具有鲜明的优势特色,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大奖13项,获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7项;取得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国家双碳战略和浙江化工产业的发展。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全面合作关系。

学院以团结、勤奋、钻研、贡献为院训,秉承李寿恒先生的三志”“三基理念,大力发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工大精神,各项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院荣获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模范职工小家、浙江省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浙江省工人先锋号、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浙江省高校三树一创好班子等称号。学院教师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中国农药学科突出贡献奖、中国催化成就奖、全国科技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青年科技奖、全国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催化新秀奖、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青少年英才、浙江省师德标兵等一大批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和荣誉。(更新于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