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持续改进管理细则(修订)》的通知

作者: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3-11-06浏览次数:25

学院各专业:

现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持续改进管理细则(修订)》下发,请遵照执行。

化学工程学院

2023117

抄送:教务处

 

化学工程学院

2023119日印发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持续改进管理细则(修订)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办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23)》和《工程教育认证状态保持与持续改进工作指南(试行)》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化学工程学院各个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指导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化学工程学院相关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持续改进管理细则。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由学院教学委员会牵头成立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小组,每学年组织一次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工作小组由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各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系教学管理人员等构成。学院教务办负责协调与配合评价工作的开展。

专业负责人和系主任全面负责本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组织工作;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整理、提供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系副主任、辅导员和教务秘书协助系主任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登记、整理、转送、保管各课程成绩资料和学评教等评价反馈材料等;教学委员会会同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反馈信息的分析总结工作,依据各类数据分析和调研的结果,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并形成持续改进方案。

二、授课过程管理授课教师对所开设的所有课程(含必修课与选修课)均需按专业认证要求修订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目标及其达成评价方式方法,并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大纲。

1、开课前:

(1)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一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持续改进措施,结合学院下发的教学计划安排,撰写或完善课程教案,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基本情况、每次课程的授课类型、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难点重点、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步骤设计、讨论练习作业安排、教具准备和拓展教学参考资料等。

(2)确定本轮课程授课计划,包括课程主讲人、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具、作业等,并填写《浙江工业大学授课计划书》、《实验项目计划表》或《实习计划表》等,在开课前由系审核汇总、提交学院存档,同时在开课时告知班级学生。

2、开课中:

(1)任课教师根据授课计划安排讲授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作业(包括课堂、课后),做好每次作业的批改与评价,登记学生平时成绩。

(2)学校和学院督导组成员随机听课,做好课堂教学质量检查,形成督导听课记录(如:《浙江工业大学听课记录表》、《化学工程学院优课优酬评选综合评分表(理论课程)》、《化学工程学院优课优酬评选综合评分表(实验课程)》、《化学工程学院优课优酬评选综合评分表(实践课程)》等),并及时向学院教务办提供听课记录表。

(3)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师教学信息。

(4)教学班级学生按时做好学评教工作。

3、考试/考核前:

(1)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需要,课程教学团队确定考查/考试具体内容,制订考试/考核试卷命题计划,任课教师(独立或分工)在考查/考试开始前两周,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方式与内容要求,进行试卷设计和出题,要求题目分布均匀,难度合适,并填写《浙江工业大学期终考试命题稿》、《浙江工业大学课程考核合理性分析》表。由系主任和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对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与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命题教师修订完善至合理。

(2)授课教师将《考试命题稿》(含试题(AB)卷)及《浙江工业大学课程考核合理性分析》表交由专业和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审核通过、签字后,送教务处抽卷印刷。

4、考试/考核结束后:

(1)  考试结束后,课程教学团队组织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浙江工业大学课程考核合理性分析》按专业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析,根据考核/考试方式、内容,对标课程目标及其权重形成《浙江工业大学课程考核质量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考核/考试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并于下一轮教学中持续改进,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等方面的再设计和优化。

   (2) 打印《浙江工业大学课程考核质量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经专业或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签字后,连同课程考核合理性分析、原始成绩单及总评考核成绩计算方法和要求、平时成绩记录和平时成绩构成、考场登记表、空白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考试答卷等材料一起装盒,由学院教学办公室存档。同时将《浙江工业大学课程考核合理性分析》、《浙江工业大学课程考核质量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电子版发送至系教研室主任。

    (3)学院教学委员会对课程教学团队递交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课程组教师根据反馈意见持续改进。

三、评价对象和评价周期

评价对象的选择可以根据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包括:(1本专业某一年级所有学生;(2)从不同成绩等级中按统计要求选择部分学生。

学院要求专业每学年组织一次对本学期开设的课程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跨学年的课程可视情况于全部课程内容考核结束后进行)。

四、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过程

1、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基本过程:

1)专业发布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通知;(2)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组织任课教师收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基础数据,完成相关评价工作,撰写《浙江工业大学课程考核质量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3)专业或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收集整理本专业的相关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审核后报送至学院;(4)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核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并反馈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用于课程教学团队下一轮教学的持续改进。

2、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数据内容:

用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基础数据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中考核与成绩评定要求,记录的课程各考核内容(或环节)的学生得分,包括:课堂表现基于任课教师上课时的记录,课程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平时作业、大作业、课程设计资料、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等均以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得到的实际成绩。问卷调查是基于任课教师设置的问题由学生反馈的定性数据。

3、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数据来源:

课堂表现、课程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平时作业、大作业、课程设计资料、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等可以得到量化成绩的课程考核材料,或者向学生发放的问卷调查等定性材料。


4、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数据的收集方法:

1)课堂表现中的课堂作业、课程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平时作业、大作业、课程设计资料、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等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以本专业所有学生的成绩均为统计样本;(2)课堂表现中可能涉及到点名、抢答等回答问题的,并非全部学生有成绩记录,这部分的成绩记录可作为加分项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3)如果任课教师布置了利用网络平台的课后复习等环节,则可以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的课程统计数据库里导出,同样计入所有学生的平时成绩。(4)问卷调查可以通过相关网络平台(如学习通、问卷星等)或者课堂发放收集。

   5、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审核机制:

主要包括评价前的课程考核合理性审核和评价报告完成后的结果审核,由专业会同学院教学委员会执行。

对于课程考核合理性的审核,主要由专业和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完成,内容包括:(1)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之间的支撑关系,(2)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中各考核方式对课程目标的权重系数的合理性;其评价依据是经过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核的课程教学大纲。对于评价报告的审核,主要由专业和学院教学委员会完成,评判依据是:(1)收集的评价数据处理方法和过程是否合理,(2)评价结果是否合理,(3)持续改进方案是否有针对性。

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与分析方法

   1、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团队组织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定量评价分析、定性评价分析。

1)定量评价分析:

定量评价分析依据课程考核合理性分析表中规定的课程各考核内容(或环节)的学生得分及平均分,通过对每个课程目标对应考核内容的分值、学生平均得分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得到该课程目标的评价得分及课程目标的总评价得分。

学院鼓励教师实施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定量评价分析以学生课程考核成绩为样本,对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主要由课程教学团队组织任课教师完成。对于每门课程,根据课程考核合理性分析表确定的评价依据,以样本中观测点的平均得分与其总分值的比值,作为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评价依据包括课程试卷、平时作业、大作业、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平时表现等。各类课程的达成情况评价方法和过程如下:

(a)基础信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合理性分析表、平时考核内容(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等)、期中/期末考试的试题内容、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等,以及各个考核内容对应于课程所支撑的课程目标及其分值等;学生在各个考核方式中的得分、平均得分与统计分布等。

(b)达成情况评价值的计算: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合理性分析表中的规定,确定该课程的各个考核方式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各个课程目标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所占权重),计算课程目标支撑考题分值课程目标支撑考题样本学生平均得分课程目标支撑考题样本学生平均得分对应百分数(%)”,从而求得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得分(%)”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总评价得分(%)”

课程目标支撑考题样本学生平均得分对应百分数(%)=课程目标支撑考题样本学生平均得分/课程目标支撑考题分值×100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得分(%)=∑考核方式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课程目标支撑考题样本学生平均得分对应百分数(%)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总评价得分(%)=∑课程目标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 课程目标支撑考题样本学生平均得分对应百分数(%)

2)定性评价分析:

定性评价分析主要针对某些难以量化的课程目标评价点(如某些素质类课程目标)采用,也可以用于知识、能力类课程目标的辅助评价,是结合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目标设计问卷,在课程结束时向学生分发,调查学生对这些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自我评价(按 0~5 级,或 0~10 级打分),由此统计得到学生对相关课程目标的定性评价得分。作为某些知识和能力类课程目标定量评价的补充和参考,该分析结果可弥补因学生考试临场发挥不理想等随机因素带来的评价偏差。(3)课程团队根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督导听课记录、学生信息员反馈、期中教学座谈会、学评教等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教学设计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下一轮教学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2、评价结果分析。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课程评价值为0.7。当课程目标评价值达到0.7(含)以上,则表明该课程目标达成,该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为合格;达到0.80(含)以上,则表明达成情况为良好。如果课程评价值低于0.7,说明尚未达成,则应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特殊情况或特殊课程的课程评价值若低于0.7,由课程所在的基层教学组织审定是否达成。

六、评价结果使用要求

评价结果由学院教学教务办存档,同时课程教学团队和任课教师可根据评价反馈结果对下一轮的教学实施进行持续改进。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析报告中应体现上一轮提出的持续改进措施在本轮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

七、设计过程中强化经济性、安全型、环境影响等的评价

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环节,需要考虑工艺过程、装备、流程等的经济性、安全性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内容。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202311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