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李灿研究员受邀做客浙江工业大学“厚德大讲堂”,以“人工光合成的机遇和挑战:科学与技术”为题作专题报告,为青年学子和科研工作者带来一场科学盛宴。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胡军主持报告会,刘化章教授、李小年教授及化工学院院长王建国、副院长林丽利等师生代表500余人参与活动。
报告会上,李灿院士指出,太阳能作为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其高效转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可储存利用的能源形式仍是全球性挑战。他提出,需“道法自然”,通过人工光合成技术攻克光催化、光电催化等科学难题。他详细介绍了团队在光生电荷动力学领域的突破,以及液态阳光甲醇项目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应用的历程。
李灿特别强调,液态阳光甲醇技术具有“一箭三雕”的战略价值:既可消纳弃风、弃光等可再生能源,又能作为氢能载体破解氢能储运难题,同时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助力碳中和目标。此外,他还展示了人工光合成耦合生物制造在高端化学品研发中的潜力,并对该领域未来的技术挑战与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万物生长靠太阳,而人工光合成将赋予太阳能更深远的意义。”李灿表示,将太阳能转化为液态燃料不仅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更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互动环节,他勉励青年学子深耕基础学科,筑牢知识根基,并呼吁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人工光合成等前沿领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胡军向李灿院士颁发“厚德大讲堂”纪念证书。本次报告会作为化工学院新学期的“科学第一课”,既传递了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也为青年人才指明了绿色创新的研究方向。
本场报告会也是学院寿恒讲堂第421讲。
李灿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出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担任第16届国际催化大会(ICC16)主席,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基金委 “人工光合成”基础科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太阳能转化和利用科学研究,包括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等人工光合成研究和新一代太阳电池探索研究。
李灿院士作报告
胡军主持
颁发纪念证书
会场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