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表面等离子体显微成像
报 告 人:李景虹,清华大学
时 间:2025年1月18日14:30
地 点:朝晖校区邵科馆二楼国际会议厅
报告摘要:
表面等离子体(SPR)是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在外界电磁场作用下产生集体振荡,形成沿金属与介质界面传播的电子疏密波。SPR对金属表面的电介质折射率变化非常敏感,通过检测共振角偏移或反射光强变化实时反映分析物的质量密度信息;SPR具有灵敏度高、无标记、响应速度快等优势,是分子结合动力学分析的标准技术。 我们结合SPR技术发展趋势,从分子平均信号分析到超分辨单分子成像显微镜,从原理到仪器发展了系列表面等离子体显微成像技术:从反射光成像到散射光与反射光的干涉成像,建立了SPR显微成像(SRPM)技术,测量单个病毒体积、质量、与抗体结合过程;结合表面等离子体光学技术与电化学技术,发展了表面等离子体电阻抗成像,在单个细胞中进行钙离子的原位实时成像和GPCR刺激响应研究;开发了电化学电流成像技术,用于单个纳米颗粒的电催化活性成像;提出入射光旋转照明和合成数值孔径方法技术,实现各向同性超分辨成像,建立了各向同性超分辨等离子体显微成像(ISR-IPM);发现了表面等离子体的积分成像原理,提高灵敏度至单个生物大分子的免标记成像,并提出了超分辨成像的方法,将促进界面反应过程研究、能源材料设计、药物筛选与研发等研究。
报告人简介:
李景虹,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办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秘书长。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近年来致力于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化学、能源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 Mater., Nat. Nanotech., Nat.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 Protoco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2015-2023年连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任Chem. Soc. Rev., ACS Sensors, 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 eScience, Fundamental Research, ChemRxiv等二十余种国际期刊副主编和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