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党史课丨参观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作者:化工学院党员之家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2-01-10浏览次数:11

20215月中旬,在一个烈日炎炎的的下午,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踏寻红色足迹,绘就时代新图”党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小分队,化学工程模块本科生党支部成员来到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这条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共前领导人乔石同志为博物馆题写的馆名。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一共分为五个展厅。沿着大厅往前走进入序厅,一艘古朴沧桑的漕运船缓缓驶来,脚下是仿真水面,两侧是古老的桥墩,天花板则是灿烂星空,置身其中,如泛舟河上。


进入第一展厅,有一组群雕——运河的开凿者。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在工具落后的古代,劳动人民用锄头挖,用肩膀抬,一点一点开凿出了这条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这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我们深受感染。



进入第二展厅,这里向我们展示了大运河的运用。开凿大运河最初是春秋吴国为伐齐国,北上争霸而开凿了邗沟。到了隋唐以后,此时天下已经统一,大运河的功能逐渐体现在经济上面。古代物流不发达,南方物产丰饶,而政治中心往往在北方。如何将南方的物产运送到北方,是统治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极大的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了我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结构,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展厅里还有一副巨大的环形银幕,播放着当年运河漕运的宏大场面,气势壮阔。



最吸引我们还是第三展厅,展厅地上是一条流动的运河,闪闪发光。同学们一边观赏运河沿途城市风景,一边试图在运河旁寻找到我们学校的位置,十分有趣。

第四展厅则向我们展示了运河文化,展柜里面的乾隆通宝古币和香炉等古物,让我们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向往,江苏扬州剪纸、江苏无锡泥人等运河边城市等物品也显示了大运河孕育出的两岸文化之丰富。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党员同志们感触颇深。支部成员张海东说:“通过这次京杭大运河行,我感受到了大运河的波澜壮阔,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更从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党员,我们要学习这种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建设一个美丽富足的祖国,更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